在 3 月 16 日的上午收到公司的群体通知,开始从「鼓励到岗、支持居家」切换到「鼓励居家、支持到岗」。接着第二天我便开始了居家模式。
写下这篇文章的今天已然是 5 月 15 日,已经几乎度过了两个月的时光。我这段时间的生活可能同许许多多在上海的人一样,是让那些不在上海的人都为之震惊的生活。
起初
在我得知我需要开始居家的时候,我的女朋友其实已经早我几天就开始居家了。她的公司是在徐汇的繁华位置,所以受到影响比较早。再早些时候甚至因为大楼中有发现密接,直接被困在了公司两天。那时候睡都睡不好,大家都是在公司内各种找地方打地铺。
一开始居家的时候,其实还没有太多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可以说好的一点是,完全没有了通勤的时间之后,反而自己的时间更加充裕了些。
那时候在生活上与往常无异,出门可以买早点、咖啡,不想做饭了也可以随手点一个想吃的外卖。
直到后来,31 日公司正式开始封控无法进入,4 月 1 日上海浦西开始全体静默。当时公司的公告还说的是「4 月 5 日解封,暂定 4 月 6 日恢复全线到岗办公」。
那个时候大家都以为也就是封个一周,顶多再加几天。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出门囤粮购买的物资基本也是一周多的数量。后来大家也就知道了,在上海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抢菜循环。
我们运气算不错的,期间也进入了小区自发的团购群,解决了之后的物资问题。我也在停了两周有余的无咖啡时间之后,重新续上了新的「血液」。
小区群中的人生百态
在进入了小区团购群之后,我就没少看见争论和吵架。有关于什么是基本物资的问题,也有关于下楼防护的问题。我的小区不过几个六七层高的小楼而已,人口还不算多,已经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可想而知,那些几千号人的小区究竟如何管理。
就在上周,小区群里就踢出去了几个无休止吵架分子。TA 们从自己的楼群吵到了大群,其中还有人之前就在大群吵架不止一次的。我是支持这种行为的,我们自发组织想要保障我们自己和群体的利益,但是也不允许有人破坏这个很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维系。尤其是在这个可以说是危急的时期。一个系统的稳定永远是度过难关最基本的核心。
维系
其实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大城市,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关起家门,处在自己的天地,并不与邻里交往,甚至排斥。但是如今,身陷困局之后,能够帮你的大概也就只有你的邻居了。
早先我也是那个关起家门的人。直到后来我们需要出远门,就厚着脸皮拜托了当时小区的邻居阿姨帮我们照顾猫咪们。一来是不想让毛孩子们去寄养遭罪,二来也是想省点钱,毕竟当时两个猫一天的寄养费也要接近 200 左右(那时候在黄浦区确实贵)。虽然当时找上门的时候给邻居带了西瓜,回来的时候也带了不少伴手礼,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当我看到毛孩子们都很好,就突然能体会到父母的那个时代里那种邻里关系的感觉,一种很特别的情感。相互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只是左邻右舍,面见得多了,寒暄也渐渐多了,此时我帮衬你一下,彼时我也需要你帮衬一下。
现在,在我们楼的小群中,每天都是有说有笑。有人通报大群的团购情况,也有人说着自己获取来的一手消息。当中有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也有中年人、老年人;有党员,有销售员,还有我这个程序员。也有与我们同样养猫的人,一起喂楼下的「外室」小野猫。谁家缺什么群里说一声,便有人把自家多余拿出来放到你家门口,甚至都不想要你一分钱。
中国传统中的「关系」至此才不是一个现代化的贬义词。我们要维系这样的关系,更要接受慢慢打开门去寻找这种关系。
情绪控制
这个时候最最困难的还是要维持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便现在似乎接近尾声,依然还有人在为明天能不能吃到东西发愁,依然有人会为看病发愁,依然有人会恐惧那些满天飞的不知道真假的新闻消息。
我这个人可能一大优点就是乐观。自始至终我也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唯独可能许久没有打台球了,这手实在是痒痒。
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自始至终把自己包裹在焦虑、痛苦、愤怒之中。我看到了小区大群中因为意见相左而出言不逊的人,看到了网上各种各样言语和视频。他们都在控诉着自己的焦虑、痛苦和愤怒。但是,我们都清楚这样不解决问题。就像我在「小区群中的人生百态」中最后说的:「一个系统的稳定永远是度过难关最基本的核心」。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才是度过难关的基本核心。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降低欲望,摒弃那些暂时不重要的事情。关注当下我们最应该考虑的事情——食物、健康和工作。不要为多余的事情上心和烦心。可以听听音乐、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家里有孩子和毛孩子的,此时更是你可以更多关爱他们的时候。
如果依然还有很多烦心的事情,你可以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和朋友,跟他们诉诉苦。也可以试着把事情写在纸上来跟自己沟通。深呼吸,让周遭安静下来,闭上眼睛,去倾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感受你的周遭在因为你而变得鲜活。
最后
希望上海疫情能早日度过难关,迎来真正解封的那一天。到那时候我会出门去,点上两杯酒,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