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喔⋯⋯」
下一次你聽見有人準備要自吹當年多認真努力、感嘆「一代不如一代」時,請讓這位充滿智慧的長者知道,在五千多年的人類歷史中,他並不孤單──
西元前 2800 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塊泥板上指出「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
西元前400年:蘇格拉底痛批「現在的小孩熱愛奢華、舉止不端、蔑視權威。他們反駁父母、跟同夥八卦、吃飯狼吞虎嚥、對老師橫蠻無禮。」
1274 年:隱士彼得說「現今的年輕人只想到自己。他們對父母或老人毫無敬意。他們對所有的約束都不耐煩。」
1771年:倫敦雜誌警告現在的年輕人 「只想到自己、不尊重師長」。
1859年:《科學美國人》雜誌擔心年輕人專注於 「刺激與玩樂」,而不是 「責任和工作」。
1950年:美聯社指出家長們慨嘆青少年「缺乏責任感」、「蔑視傳統道德」。
1976 年:《讀者文摘》批評青少年「拒絕一切權威」、「蔑視愛國主義、宗教和辛勤工作」。
2020年:Z世代正因「安靜離職」、拒絕傳統工作倫理、拋棄傳統社會規範而飽受批評。
事實是,「這位長輩,你真的、真的沒有自己所想像得這麼特別,也幾乎不可能是對的」。
還有人類史上各種「擔心年輕人玩物喪志」的例子:
公元前 700 年: 希臘的長老們擔心書寫會摧毀記憶和智慧,柏拉圖記錄了年輕人如何「聽到許多事情,卻什麼也沒有學到」。
1790年:閱讀小說被宣稱是 「道德災難」,認為年輕人忽略責任,沉迷幻想。
1850年:西洋棋被說是造成 「精神怠惰 」的上癮遊戲。
1880年:腳踏車遭批給了年輕人過多自由,讓他們在無人看管下任意旅行、觸發激情。
1920年:爵士樂和電影院被認為以無謂娛樂和不倫畫面敗壞年輕人的品德。
1950年:漫畫書引發了國會聽證會,被認為助長青少年犯罪和道德淪喪;搖滾樂更令家長不安。
1960年:電視被批會創造出缺乏注意力的「殭屍世代」。
2000年:簡訊被認為會摧毀下一代的讀寫能力和社交技巧。
2010年:社群媒體被認為會摧毀真實的人際關係。
2020年:抖音和AI顯然正在完成之前所有「威脅」都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種每一代都會出現的道德恐慌,被社會學家 David Finkelhor 稱為「當代恐懼症」(juvenoia),形容老一輩對年輕人的誇大敵意和擔憂。
數據告訴我們,青少年犯罪率持續下降,教育普及讓人們健全發展。每一代人都在適應他們所身處的世界,而人類文明的巔峰絕對不是那些宣稱「現代年輕人得來太容易」的那一代。
為什麼人們會這樣想?心理偏差。
懷舊心理,讓我們用美好的有色眼鏡看待過去,總是覺得「當時多麼單純又美好」──通常不是因為當時真的很單純又美好,而是因為你當時年紀還小,腦袋還單純,懂得還不多。
人老了,就會固執守舊、缺乏彈性、抗拒改變、害怕新事物。人類歷史五千年來,每一代長輩對年輕人的批評,最後都不是什麼有道理的批評,最後都只是顯示自己已經無力適應。
世代間的批判,只是人類歷史上的拖棚歹戲,僅僅是揭露了每個人對不同世代的偏見罷了。每一位「智慧長者」對當今年輕人的感嘆及批評,就只會成為人類歷史五千年來,另一個毫無根據的道德恐慌的註腳。
下一次你聽見有人準備要自吹當年多認真努力、感嘆「一代不如一代」時,請讓這位充滿智慧的長者知道,在五千多年的人類歷史中,他並不孤單──
西元前 2800 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塊泥板上指出「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
西元前400年:蘇格拉底痛批「現在的小孩熱愛奢華、舉止不端、蔑視權威。他們反駁父母、跟同夥八卦、吃飯狼吞虎嚥、對老師橫蠻無禮。」
1274 年:隱士彼得說「現今的年輕人只想到自己。他們對父母或老人毫無敬意。他們對所有的約束都不耐煩。」
1771年:倫敦雜誌警告現在的年輕人 「只想到自己、不尊重師長」。
1859年:《科學美國人》雜誌擔心年輕人專注於 「刺激與玩樂」,而不是 「責任和工作」。
1950年:美聯社指出家長們慨嘆青少年「缺乏責任感」、「蔑視傳統道德」。
1976 年:《讀者文摘》批評青少年「拒絕一切權威」、「蔑視愛國主義、宗教和辛勤工作」。
2020年:Z世代正因「安靜離職」、拒絕傳統工作倫理、拋棄傳統社會規範而飽受批評。
事實是,「這位長輩,你真的、真的沒有自己所想像得這麼特別,也幾乎不可能是對的」。
還有人類史上各種「擔心年輕人玩物喪志」的例子:
公元前 700 年: 希臘的長老們擔心書寫會摧毀記憶和智慧,柏拉圖記錄了年輕人如何「聽到許多事情,卻什麼也沒有學到」。
1790年:閱讀小說被宣稱是 「道德災難」,認為年輕人忽略責任,沉迷幻想。
1850年:西洋棋被說是造成 「精神怠惰 」的上癮遊戲。
1880年:腳踏車遭批給了年輕人過多自由,讓他們在無人看管下任意旅行、觸發激情。
1920年:爵士樂和電影院被認為以無謂娛樂和不倫畫面敗壞年輕人的品德。
1950年:漫畫書引發了國會聽證會,被認為助長青少年犯罪和道德淪喪;搖滾樂更令家長不安。
1960年:電視被批會創造出缺乏注意力的「殭屍世代」。
2000年:簡訊被認為會摧毀下一代的讀寫能力和社交技巧。
2010年:社群媒體被認為會摧毀真實的人際關係。
2020年:抖音和AI顯然正在完成之前所有「威脅」都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種每一代都會出現的道德恐慌,被社會學家 David Finkelhor 稱為「當代恐懼症」(juvenoia),形容老一輩對年輕人的誇大敵意和擔憂。
數據告訴我們,青少年犯罪率持續下降,教育普及讓人們健全發展。每一代人都在適應他們所身處的世界,而人類文明的巔峰絕對不是那些宣稱「現代年輕人得來太容易」的那一代。
為什麼人們會這樣想?心理偏差。
懷舊心理,讓我們用美好的有色眼鏡看待過去,總是覺得「當時多麼單純又美好」──通常不是因為當時真的很單純又美好,而是因為你當時年紀還小,腦袋還單純,懂得還不多。
人老了,就會固執守舊、缺乏彈性、抗拒改變、害怕新事物。人類歷史五千年來,每一代長輩對年輕人的批評,最後都不是什麼有道理的批評,最後都只是顯示自己已經無力適應。
世代間的批判,只是人類歷史上的拖棚歹戲,僅僅是揭露了每個人對不同世代的偏見罷了。每一位「智慧長者」對當今年輕人的感嘆及批評,就只會成為人類歷史五千年來,另一個毫無根據的道德恐慌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