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s Huang

July 14, 2024

台灣央行怎麼「印鈔票」

包含我在內,大部分人應該都不知道台灣央行會「印鈔票」──擴張新台幣的供給。以及如果會,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許多人都聽說美國聯準會會「印鈔票」,在網路上也能輕鬆找到「公開市場操作」或「量化寬鬆」等字詞的解釋。事實也是如此,1971年美國脫離金本位時,貨幣供給量約為6500億美元,來到2023年已超過2兆(source)。既然美元的供給量在過去幾十年內不斷增加,新台幣對美元卻還是保持差不多的匯率,那不就代表新台幣也用幾乎相同的幅度增加了嗎?我後來找到資料,證實了台灣的貨幣供給量從1992年的295億美元,來到2022年的歷史最高點1947億美元(source)。

但是台灣央行是怎麼印鈔票的?《致富的特權》提供了完整的解答:台灣央行憑空創造了新的新台幣,到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出新臺幣,這些新臺幣會經由銀行或出口商等新臺幣的需求方流回經濟體,形成了「印鈔票」的結果。

這麼做,是為了干預匯率、貶值新台幣,進以維持出口競爭力。換句話說,是動用全民的儲蓄來補貼出口商,依賴出口拚經濟。

由於台灣央行主要是為了貶值新台幣而印鈔,因此他們是被動地跟隨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的腳步,並在干預匯率的過程中累積了大量外匯存底。面向國內,央行也得實行比其他國家更低的利率,才不會讓「存新台幣」變得有利可圖,增加新台幣的需求而導致升值。

這些政策造成許多後遺症:低利率導致房價飆升、理財商品浮濫、殭屍企業橫行;低匯率導致進口商品和出國旅遊昂貴、薪資競爭力低、產業升級困難。這些都還只是貨幣政策直接攸關的經濟問題,不包含會因經濟因素而惡化的勞工、醫療、育兒、環境等問題。

大部分人往往以為這些議題互不相關,只要政府採取正確措施就能一一解決,殊不知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貨幣政策帶來的惡果,是腐敗的經濟誘因的產物。

腐敗的經濟誘因?

過去20年裡,央行拿外匯存底去海外投資,賺取孳息上繳國庫,每年可以貢獻政府將近8%歲收。2018年盈餘第二及第三名的國營事業台糖和中華郵政,兩者盈餘的加總,居然只有央行的十分之一。中央銀行是我國最會賺錢的國營企業,這值得我們震驚。

過去20年裡,央行拿外匯存底去海外投資,賺取孳息上繳國庫,每年可以貢獻政府將近8%歲收,即所謂的「盈餘繳庫」。這些新台幣資金,會經由政府的財政支出,在發派公務員薪水、造橋鋪路時,流入台灣的經濟體中,因此也是另一個擴張貨幣供給的途徑。

值得震驚的是,中央銀行竟是我國最會賺錢的國營企業。2018年盈餘第二及第三名的國營事業台糖和中華郵政,兩者盈餘的加總,只有央行的十分之一。

盈餘繳庫不是正常央行應有的任務,但20年來,我國央行之所以死守匯率利率的「雙低」政策,很可能就是因為政府越來越依賴央行提供的穩定收入,導致雙低政策變成央行無法拿下的緊箍咒。現在,雙低政策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傷害已經來不及扭轉,央行反而有更充足的誘因繼續堅守,好讓政府多一筆穩定收入來挽救社經問題。

用白話文說,這叫做央行稀釋了全民的積蓄,替政府賺免費零用錢,讓政客能多開點政策牛肉討好選民,大力宣稱他們有能力解決那些如果沒有人為干預匯率利率,就根本不會出現的問題──這是最弔詭的部分。

這不禁使我們疑問:假如央行20年來沒有死守雙低政策,讓經濟正常發展,今天的我們會不會反而過得更好?

About Dans Huang

As long as you are looking down, you cannot see something that is ab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