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s Huang

August 25, 2024

你想要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人的慾望通常不是源自內心,而是模仿他人所產生的。模仿而來的慾望,目標都是能以某種方式「正當化」自己。這種現象無處不在:

名牌包包、手機、或鞋子,在名人加持下變得炙手可熱,我們幻象這些商品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看到朋友在熱門景點的打卡,或網紅展示的奢華生活,我們會默默地將這些景點或生活小物放入口袋名單。

小孩本來對某個玩具不感興趣,但看到其他孩子想要那個玩具時,自己也跟著想要,甚至跟別人搶。

看到限量搶購或限時折扣活動,即使只是路過,我們也會產生「我是不是也該搶一下」的衝動。

某位你不喜歡的同事晉升或受長官賞識時,即便你根本不在乎升遷或關注,也可能萌生「憑什麼是他」的怨懟。

選舉時,一個政黨的立場無論如何牆頭草甚至大轉彎,許多選民還是數十年如一日投給它,絲毫不見其中矛盾,因為大部分選民投的是「身分認同」。

媒體大力推送社會正義、企業責任、ESG等議題時,許多人和企業都突然跳出來說自己如何多年關注這些議題,大聲疾呼地展現著毫不造做的熱情。

但講到這裡,如果你以為「反其道而行」等於擺脫了模仿慾望的人性,那就太天真了。



許多人預設的反主流立場,並不是他們自詡「獨立思考」的成果,只是把反主流當成另一種「正當化」自己的途徑。

其核心,不過是「模仿」的反作用力罷了。

有人會避開當前的時尚流行,選擇非主流的穿搭;有人則仿效極簡主義,刻意排斥名牌或物質享受。但這些看似與眾不同的行為,都可能只是針對主流的被動回應與抵抗,而非真誠的自主選擇。

有些另類音樂或次文化的粉絲,跟一般人擺在一起看似離經叛道,但在自己的社群裡卻有高度相似的打扮和觀點。這點出了一個矛盾的現象:許多人是透過對次文化的模仿,來定義自己的特立獨行,而不是真的特立獨行。

有人出國時,會刻意尋找小眾冷門的私房景點,來肯定自己的冒險精神和獨特眼光。但如果沒有一批又一批湧向熱門景點的遊客作為背景,這種人又怎能凸顯自己的不凡?

許多人相信自己應該從事創業、藝術創作、或非營利等一往無前的志業,但更多時候,他們只是更排斥繼續當個平凡的「社畜」,認為自己的天縱英才不能被傳統職涯所侷限。

政治上「為反而反」的案例俯拾皆是,我就不談了。

可見,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將目光投向周遭,借助他人的慾望和形象來建構自我。沒有一個人能擺脫自己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事實。



知道的人就知道,上述只是匆匆一瞥了法國人類學家René Girard「慾望模仿理論」。

有趣的是,我之所以對Girard的觀點抱持很高的接受度,不單單是因為他理論的解釋力,還正巧是慾望的模仿作祟。

因為欣賞科技投資人Peter Thiel的許多觀點,因此當我知道他的思想深受Girard的影響時,我幾乎已經先入為主地「想要」認同Girard的理論,即使我還對他一知半解──這再一次印證了Girard對人類的觀察。

然而,在我們理解這些之後,就不得不問:「那究竟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抑或,我們可能得搞懂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我』?」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甚至覺得可能沒有答案。但我相信,正確的問題,會引領我們發現真正「真誠」且「自由」的生命。

About Dans Huang

As long as you are looking down, you cannot see something that is ab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