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今天的主題前,想分享一下,在寄出這封信之後,我決定重回之前寄信的服務 Buttondown ,而不再用目前的 HEY world 寄信,這代表寄件人會從 mimir@hey.com 轉為 pj@pinchlime.com,請你再稍微留意一下相關的變化。
如果你有收到這封信,代表你已經是訂閱者,你不用做任何事,就會繼續收到信。如果你是從其他地方看到這篇文或這封信,歡迎你透過這個連結訂閱。
如果是從 2022 年或更早以前就認識我的人,可能會有印象我曾經多次更換寄電子報/信的平台,例如最早在 Substack ,後來改到 Buttondown ,接著又改用 HEY World 寄信,除了平台以外,寄的內容也一直在變,最早最早以前有什麼「一起來分享好文」,接著是「Pin 起來電子報」,然後是「A Letter from PJ」,即使是主題一樣,內容也很雜亂多變,有時是資訊分享,有時有固定的格式,有時則是散文或者偏向個人的心得抒發,也有些看起來很像部落格的貼文。
以讀者的體驗或者對讀者的價值來說,我不確定上述這一連串的「演進」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以我自己這個寫作者的角度來說,我更重視的「自我滿意程度」應該是有愈來愈好。為什麼?
---
離我自己愈近的內容,我愈滿意
如果你有收到這封信,代表你已經是訂閱者,你不用做任何事,就會繼續收到信。如果你是從其他地方看到這篇文或這封信,歡迎你透過這個連結訂閱。
如果是從 2022 年或更早以前就認識我的人,可能會有印象我曾經多次更換寄電子報/信的平台,例如最早在 Substack ,後來改到 Buttondown ,接著又改用 HEY World 寄信,除了平台以外,寄的內容也一直在變,最早最早以前有什麼「一起來分享好文」,接著是「Pin 起來電子報」,然後是「A Letter from PJ」,即使是主題一樣,內容也很雜亂多變,有時是資訊分享,有時有固定的格式,有時則是散文或者偏向個人的心得抒發,也有些看起來很像部落格的貼文。
以讀者的體驗或者對讀者的價值來說,我不確定上述這一連串的「演進」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以我自己這個寫作者的角度來說,我更重視的「自我滿意程度」應該是有愈來愈好。為什麼?
---
離我自己愈近的內容,我愈滿意
在經過幾年的持續記錄與寫作後,我感覺到,只要我寫的東西愈是真實、愈是貼近我自己的想法與實際經驗,我就愈滿意這樣的內容。反過來說,假設寫的東西離我自己愈遠,我就很容易感到無趣、不滿意。
比方說,如果我寫了一封信或一集電子報,內容是一些「我感覺大家會有興趣看的新知」,那我肯定寫不下去。如果是「我自己感興趣,我也感覺會有人感興趣的新知」,我寫起來就會比較有感覺與動力。
而現在的我可能是更偏向寫「我感興趣的新知,然後著重分享我為什麼會感興趣」,裡面甚至不會花太多篇幅在這個新知上,可能只留個連結,然後把重點都放在「為什麼我感興趣」。
如果順著這個原則再來看先前各種換來換去的演進,好像每次的「平台搬遷」或「形式改變」都說得通了:
- 從 Substack 搬走是因為它就是個大平台,我沒辦法控制我重視的東西(例如隱私權的設定),這讓我感覺離我自己很遠。比較起來,Buttondown 這種純工具搭配我自己的網站存檔就更可控,離我更近。
- 內容形式方面,那種每週固定時間一定要出刊的電子報就離我比較遠,因為我生活中有時候會很忙,有時候要出去玩,有時候更想打電動,如果硬要寫感覺就是在湊內容,所以這種東西我就不滿意,不滿意就寫不出來,所以就會拖稿而棄更。但後來逐漸改成沒有什麼形式拘束的「信」後,就自由很多。想到什麼就寫一下,寫完就寄出,寫的東西離我當下的想法非常近,所以我總是很喜歡。
但這種自由(隨意)的作法,肯定就與一部分訂閱者的期待不符合,所以當時決定從「Pin 起來電子報」搬到 HEY World 寫信時,我沒有直接匯入已累積的訂閱名單,而是請有興趣的人重新訂閱。但我這次會直接把 HEY World 的訂閱名單匯出搬遷,因為我想目前訂閱的人都是比較能接受這種隨意寫信模式的人。
---
那為什麼又要換平台?HEY World 看起來不是很好嗎?
---
那為什麼又要換平台?HEY World 看起來不是很好嗎?
我覺得 HEY World 的寄信體驗和閱讀體驗都很好,但還是有個我一直覺得有點沒那麼滿意的地方:它的 archive 頁面真的很糟,當我累積幾十封信以後,新的讀者很難快速看到過去寫過的東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當時還是在我的部落格放了一個列表,每次寫了新的信,就把最新的連結更新上去,然後點擊的人就會跳轉到 HEY World 的存檔頁面。但這樣的體驗顯然不太好,為什麼想要看這個人寫的東西還要分不同地方?
另一方面,在我對自己寫的東西愈來愈滿意與喜歡後,我更想要把這些內容全部都放在自己的網站裡,而不只是放個超連結而已。在我想通這點後,我馬上就就決定開始搬遷,回到之前的模式:透過 Buttondown 發信,然後全文都放在自己的網站裡。
---
別人寫的東西也適用
我發現,除了自己寫的時候更喜歡離自己近的東西,我在閱讀別人寫的東西時,也喜歡看那些很發自內心的東西。這倒不是說資訊整理或者是行銷內容就不好,我有的時候也有獲取這些內容的需求。
但那些看起來像是自言自語一樣的文字,總是更容易讓我的目光停留在上面,因為我感覺到這些文字與發文者的距離很近,而我透過文字也感受到了這樣的親近感。
PJ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