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 Wu

Pinned post from May 26, 2024

這個頁面的使用說明

你好,我是 PJ ,這個頁面會存放一系列我寫過的信,但由於這個頁面太過陽春,排版也不好,因此我建議繞個路,到我的個人網站「Pin 起來 - Letters」上面去看過去信件的彙集紀錄以及更多介紹。 歡迎你訂閱,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寄信到 mimir@hey.com 跟我聯絡! PJ Wu
Read more
June 5, 2024

A letter from PJ - 信任的瓦解只在一瞬 - Bartender app

有個 MacOS 上面的老牌軟體叫做 Bartender,它做的事情很單純,就是讓你可以管理你在 Mac 頂端的 menu bar。例如,可以隱藏不需要的圖示、設定它們出現的規則與間距等等(可能是因為要管理這個 bar 才取名叫做 bartender?) 我從 2018 年開始接觸生產力工具後就購買了 Bartender 3 ,後來升級到 4 時也繼續付費支持,升級到 5 時則是改用 Setapp 的版本,中間曾經換過幾台 Mac ,Bartender 始終都是我一定會在一開始就安裝、永遠保持開啟狀態的好用小工具,因為它可以幫我把不常用到的 icons 全部藏起來,讓我更容易在 menu bar 上面找到我想找的工具。 今天突然看到 Twitter 上面在傳一則來自...
Read more
June 3, 2024

A letter from PJ - Seeking clarity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作為一個從一兩歲就開始戴眼鏡的人,我直到上個月換眼鏡後,才知道原來可以用洗碗精把眼鏡洗得很乾淨。 前一副眼鏡只戴了兩年多就脫膜破損嚴重,表面滿是傷痕,戴起來充滿各種耀光,我直到忍受不了才跑去換。驗光師看了我破爛的鏡片,問我平常都怎麼清潔眼鏡,我說就用清水洗或者眼鏡布直接擦(我不敢講有時候直接用衛生紙擦),結果就被唸了一頓,然後強制習得使用洗碗精。 開始戴新眼鏡後,因為是新眼鏡,想說要好好愛惜,所以大概兩三天就會洗一次,每次清完都覺得乾淨,視野清晰,連帶的,只要一有小小的油膩髒污,馬上就能感覺到,因為視野就是跟「完全清晰」的狀況不一樣。 察覺到這件事後,我有個奇妙的頓悟。在過去我沒辦法完全掌握視野清晰的狀態,因此沒有動力去維護,沒有標準去參考,只有真...
Read more
May 31, 2024

A letter from PJ - 一個以 List 為基礎的 Twitter 追蹤規則

從開始認真使用 Twitter 以來,我一直都蠻謹慎地在管理我的追蹤清單,我想讓我的 timeline 上面盡量出現我感興趣的人分享的動態。 為了維持追蹤清單的品質,我大概每一兩個月就會 unfollow 一些人,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地釐清「為什麼」。通常都是任由當下的直覺與衝動去做這件事。 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這些直覺或衝動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也欠缺合理的理由與資訊,常常需要花時間回憶與思考「我以前為什麼要追蹤這人?」「我現在真的要退追蹤嗎?」這些思考有時蠻花時間,也沒有實質意義。 剛剛在整理白板時,看著過去記的一則想法,突然冒出了一系列的靈感,覺得好像可以試著好好利用 Twitter 的 “List” 功能來指引我的「追蹤/退追蹤」決策。 Twitter 的 ...
Read more
May 29, 2024

A letter from PJ - Timing 對我不再重要

今天我刪除了我用很久的一個軟體: Timing ,它是一個可以追蹤電腦使用時間的工具,追蹤能力非常變態,例如以瀏覽器來說,可以分別追蹤不同頁籤、不同網域的使用時間;用 Slack 或 Discord 時,也可以追蹤不同頻道,總之,只要安裝了這個 app ,就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每天在電腦上面做了什麼事,非常的鉅細彌遺。 有了追蹤的數據後,還可以建立群組,例如我可以把使用 Heptabase 的時間都放在「學習」這個群組,把使用 Line 的時間都放在「聊天耍廢」這個群組,然後每個群組或每個 app 都可以設置不同的「生產力分數」,不同網頁也可以分開設定,所以我可以把逛網拍、看 Netflix 等等設置為 0 分,而使用 Google Sheets 則可能是 90 分或...
Read more
May 26, 2024

A letter from PJ - 為什麼一直想著要寫東西?

我從兩年多前開始比較常寫部落格,也斷斷續續地寫電子報,常常過一陣子就會停更,但再過一陣子又會想盡辦法,找到當下最令我感到舒適的模式繼續寫。 為什麼我一直想著要寫東西? --- 如果把每週更新至少一次的期間定義為「高峰期」,而完全沒更新的期間定義為「低谷期」,我發現這兩個期間的「想寫東西的念頭」幾乎是一樣強烈,但差別在於低谷期的時候我通常在生活上工作上有更多事情要做,這種時候就很難有像樣的產出。但這股想寫東西的念頭,還是會在累積到某個程度時,指引我的行動,讓我想辦法調整些什麼,開始繼續寫。 那麼,到底這個想寫東西的念頭,背後是什麼、還有什麼? --- 目前還沒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答案,我感覺比較初步的回答是: 1. 寫東西的過程通常會讓我專注於思考與精煉我表達出來的文字,...
Read more
May 25, 2024

A letter from PJ - “The best essay” 的讀後心得

今天在看 Paul Graham 的 The best essay 這篇文章,很喜歡,邊看就邊製作了幾張卡片: 這幾張卡片的標題分別是: • 當你對別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產生疑惑並提出問題,就有機會激發思考與回應並形成一篇好的文章 • 透過問題產生想法的最好方式就是把那些你思考後的初步見解寫下來,即使他們很糟糕也要寫下來 • 只有針對自己感興趣與在乎的主題才能產生新穎的見解 我對這篇文的理解是,Paul Graham 認為好的文章通常是從一個問題開始的,先有問題,再來是很多「糟糕的初步見解」,但不用擔心,因為有了這些糟糕的初步見解後,下一步就是花很多時間重讀這些自己寫下的文字,並且持續修改完善他們。 這個過程能夠不僅能夠促使自己更接近所謂的「真相」,更有機會在回答問...
Read more
May 24, 2024

A letter from PJ - 一次完全斷網的體驗

前幾天我剛從日本回到台灣,這次是一趟基於私人原因的行程,在這邊就不分享太多細節,但我想分享其中一段很棒的經驗。 我在去程的飛機上都在用 Heptabase,完全離線斷網的環境下,只能專注於 Heptabase 的體驗非常好。我讀了幾篇之前存的比較難的文章,若是在沒有斷網的狀態下,我可能讀到一半就會被工作上的訊息打斷,或者是因為有點難,就下意識逃避跑去滑個 Twitter 耍廢。 但在飛機上,我沒有其他更急迫或更省力的事情可以做,當我潛意識認知到這點後,我就別無選擇地進入了完全專注的狀態,然後生產力爆發,認真讀完還做了一些筆記。 這樣的感覺很好,於是我決定之後要努力幫自己騰出這樣的完全斷網時間,看看能否有些新的收穫。 最後附上幾張這次拍的照片(還沒整理,先隨意挑三張)...
Read more
February 17, 2024

A letter from PJ - 新創 Skiff 被 Notion 收購,卻造成 Skiff 用戶們的憤怒

在過年期間發生了一件事,主打著隱私,有著 Email, Drive, Notes, Calendar 等產品線的新創公司 Skiff 宣布要加入 Notion ,或者可說是被 Notion 收購。 一開始看到這消息時,很多人是從 Notion 的戰略角度來解讀這個事件,認為 Notion 此舉是想要補足在生產力工具上面還缺乏的 email 這塊,加強自己在 enterprise 市場更強的競爭力,要挑戰 Google 與 Microsoft 的地位。 我對這個角度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倒是過年期間一直在關注 Skiff 是如何宣布這件事,以及怎麼面對與處理 Skiff 原先用戶的憤怒。 咦,為何用戶們要憤怒? 當下看到消息時,我完全沒有察覺到 Skiff 所說的「加入 ...
Read more
February 16, 2024

A letter from PJ - 嘗試新鮮的生產力工具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

昨天在 Twitter 上面看到一篇推文,我想起近兩年前自己寫過的短短一段話,剛好可以趁這機會來擴寫一下。 一直以來常常在社群上看到一派說法是,不要為物所役,不要花太多力氣在什麼生產力工具上,努力把事情做掉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不完全這麼想,原因如下: 1. 嘗試新的工具能夠拓展「知」的邊界 大部分的新工具透過社群或媒體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可能是他有某個特殊的賣點,這個賣點可能是針對既有品項的某個缺點去特化改良,或者是提出了一套新的互動方式或工作流,這些東西不見得是市場上的主流標準,因此若不嘗試新東西,就很難注意到,但若試了,就可以知道「原來有這樣的事」。而這些東西累積多了,就能拓展「知」的邊界。 2. 拓展知的邊界後,就更有機會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假設透過第一步...
Read more
February 6, 2024

A letter from PJ - 我曾失敗的點子:分類帽

我從以前就很喜歡收集好看的文章,但處理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收集的速度(有人可以嗎?) 為了逼迫、促使自己處理地更快速有效率,我曾試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種我自己命名叫做分類帽。 當時開始用 Heptabase 後,我就想到了這個方法,我把好看的文章直接複製貼上到 Heptabase 的白板裡面,一張一張展開並列。然後底下則是幾張分類帽的卡片,他們都是好幾個問題,例如: 初步判斷 - 分類帽 • 這段文字是原作者在怎樣的情境下產出的? • 我為什麼會想看& highlight 這段文字? • 我覺得這段文字跟我的哪個專注領域有關? 事實面 - 分類帽 • 這段文字講了哪些我不清楚的概念(concepts)? • 這段文字講了哪些我不熟悉的術語(terms)? • 這段文...
Read more
February 5, 2024

A letter from PJ - 想要經營的更像是一個小店鋪

昨天的信裡面我提到: “一個下午,我刪掉了 14 篇電子報的存檔、62 篇部落格的貼文,留下的是我現在看來仍覺得好看、資訊不至於太過時、或者是對我很重要的那些文字;其他的,都從網路上刪掉了。” 恰好在做出這個決定前,我有記了一下簡單的想法,就在這邊也分享一下。 我希望在部落格上面放的文都是我現在還有感的內容。我希望能夠更認真的看待上面的每一篇文,跟他們做朋友。 假設我發現某篇文我沒有感覺了,我就會把它下架,丟到某個墳場裡面,墳場的東西我不會再更新,那些就是我認為過時的東西,也許未來某天會成為我某篇文或某個想法的素材,但不再開放給別人看。而還留在部落格裡面的,要嘛是會繼續更新,要嘛就是他們代表某個重要的事件與回顧,因此我想繼續留著。 這樣一來,我好像可以從兩個過去偶爾...
Read more
February 4, 2024

A letter from PJ - 我發現我想寫的不是電子報,是信

這個週末在大掃除,昨天打掃家裡,今天則是在整理我的網站 - Pin 起來。 一個下午,我刪掉了 14 篇電子報的存檔、62 篇部落格的貼文,留下的是我現在看來仍覺得好看、資訊不至於太過時、或者是對我很重要的那些文字;其他的,都從網路上刪掉了。 在這過程中,我又在想著電子報的事,我一直斷斷續續地在寫電子報,近幾個月寫得非常少,但我時不時就會想起這件事。過去我嘗試過許多方式,想要讓自己更容易產出,但都失敗。 失敗的表象是因為我想寫的或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寫起來太花力氣,因此很難固定產出。這當然是個重要的原因。 但我今天邊整理我的文字,邊想到另一個原因:我想寫的不是電子報,是信。 電子報的這個「報」,或者說 newsletter 裡面的 news ,總有種「資訊彙整」的感覺...
Read more
March 4, 2021

HEY World!

HEY World! 這是一封使用 "HEY World" 寄出的信/發布的電子報/發表的blog文章。 HEY 是一個付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從去年註冊使用以來,就逐漸成為我收信跟看信的中樞。 對我來說,HEY 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跟email互動的方式,裡面有些功能真的很不錯,推薦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Hey.com 的功能介紹導覽。 不過今天不是要聊 HEY ,而是要聊他們在上週推出,而在稍早開放使用的 HEY World 功能。 -- HEY World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寫信給全世界 (email the web)。 只要是HEY的用戶,寫信給 world@hey.com ,就會直接把信件的內容,轉化為現在大家讀到的樣子。 這個樣子既像是電子報一樣,可以訂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