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 Wu

February 6, 2024

A letter from PJ - 我曾失敗的點子:分類帽

我從以前就很喜歡收集好看的文章,但處理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收集的速度(有人可以嗎?)

為了逼迫、促使自己處理地更快速有效率,我曾試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種我自己命名叫做分類帽。

當時開始用 Heptabase 後,我就想到了這個方法,我把好看的文章直接複製貼上到 Heptabase 的白板裡面,一張一張展開並列。然後底下則是幾張分類帽的卡片,他們都是好幾個問題,例如:

初步判斷 - 分類帽
  • 這段文字是原作者在怎樣的情境下產出的?
  • 我為什麼會想看& highlight 這段文字?
  • 我覺得這段文字跟我的哪個專注領域有關?

事實面 - 分類帽
  • 這段文字講了哪些我不清楚的概念(concepts)?
  • 這段文字講了哪些我不熟悉的術語(terms)?
  • 這段文字講了哪些跟我認知不同的事實(facts)?
  • 這段文字哪些對於事實的描述(narrative)值得我效仿?

觀點面 - 分類帽
  • 這段文字提出了哪些疑問(questions)與好奇點?
  • 這段文字提出哪些論點(arguments)?
  • 這段文字有哪些觀點我並不認同?為什麼?
  • 這段文字哪些對於觀點的描述值得我效仿?

我的想法 - 分類帽
  • 經過分類的過程,我有沒有產生什麼新的想法?
  • 新的想法是否反駁或更正我已知的事?
  • 新的想法是否支持或新增我已知的事?
  • 我還有沒有什麼疑惑沒有解決?
  • 我有沒有產生什麼新的問題?
  • 我打算把這整串筆記放到哪個白板裡?
  • 這段文字有沒有什麼參考資料我想要進一步閱讀跟串連?
  • 我有沒有什麼下一步動作?

如下面的截圖,每張原始的文章卡片要處理的時候,就在分類帽的右邊平行創立一張卡片,然後照著這些問題回答。不一定要每題都答,想到什麼再寫就好,寫完的卡片就可以標上顏色,代表已完成,而透過分類帽產出的卡片,可以再繼續精製處理,當然也會連上原始文章的反向連結。


我大概只運作了不到 5 張卡片就棄坑了,留下滿坑滿谷等待戴上分類帽的文章卡片在這個空蕩蕩的白板裡。

現在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這麼麻煩的流程,每弄一張卡片大概就要花上半小時以上,心理阻力很高。

不過這次的嘗試還是對後來的我有些影響,我發現透過一些預先設定好的、格式化的問題,我更能產生想法,這也啟發之後我在 ChatGPT 出現後嘗試想製作的一些什麼靈感助手之類的,不過他們也都是很快被我棄坑。

我發現我應該是不缺想法,只缺時間。

PJ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