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

March 29, 2023

Elevator in the building

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是一个英语俗语,用来隐喻某件虽然明显却被集体视而不见、不做讨论的事情或者风险,抑或是一种不敢反抗争辩某些明显的问题的集体迷思。

这个其实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找到产品机会点的方法。Stripe(最近几年我的偶像企业)解决的问题就是典型的「Elephant in the room」。只不过在事实上的商业环境中,大象不常见。亦或,并不是通过一己之力就能搬动的大象。

那既然这样,我倒是推荐可以找找「Elevator in the building」。

这个其实是早年对团队进行培训时,反复提及的一个可以锻炼产品感觉(Sense)的方式:去刻意观察生活中极其日常,日常到我们已经忽略的事和行为。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电梯,尤其是每天出入的家或公司的电梯。

这些电梯很多都设计得「普普通通」,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但因为日复一日的使用,通常还是按同一个上或下的按钮,按同一个楼层,整个行为已经机械化,变成了下意识的反应。如果能够从这种已经无需思考的行为中暂停,调用刻意的思考,就能够问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楼层的按钮的排列是这样的呢?
为什么 1 楼是从这个位置开始的呢?
为什么是紧急呼叫按钮在这里?高度合适吗?
楼层按钮小孩可以按得到吗?
关门的速度合适吗?如果遇到行动缓慢的老人呢?
可以取消已经选择的楼层吗?
电梯上行/下行时,跳动的数字和感知接近吗?
到目的楼层的时候,平稳吗?
……

近期发现的最有「Elevator in the building」感觉的产品:今日水印相机。

同类型产品,说实话不骗人,在达达的时候就做过。当时为了让兼职达达进行报备以及协助修正商户在地图上的坐标,在 App 里做过几乎一样的产品。但当时的心情现在想来,就是一种「赶紧搞定,别再拿这事烦我」的模样。而真正厉害,眼光毒辣,心态开放,沉得下去的产品人,就能把这样一个场景,这样一个需求,提炼、泛化、打磨成产品,找到对此同样有迫切需求的客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成长。

所以,真的,不要停止思考日常。这也应该是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