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

October 14, 2023

看到、看懂、看透

如果当时真的看懂了这段话,可能就能先人一步做出短视频的 App。 “对于那些认为我在这里夸大其词的人,我可以引用罗伯特·麦克尼尔对电视新闻的描述来证明我的观点,他是《麦克尼尔—莱勒新闻时间》的执行编辑兼联合主持人。他说,好的电视新闻要“一切以简短为宜,不要让观众有精神紧张之感,反之,要以富于变化和新奇的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你不必注意概念和角色,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多停留几秒”。他还说,制作新闻节目的奥义是:“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须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落伍。” 尼尔·波兹曼”
Read more
April 3, 2023

LLM:新时代的 CPU

原作者:Nathan Baschez 主翻译:chatGPT 润润色:Vim TL;DR: GPT 席卷全球,除了拥抱之外,也应该停下来思考这个已经不可能退后的风潮未来会怎么样?Nathan Baschez 这篇 LLMs are the new CPUs 提供了非常有启发性的视角:将 LLM,即大语言模型,和电脑发展早期的 CPU 进行了映射对比。除了「这是 AI 领域的 iPhone 时刻」或者「这是图形界面之外我遇到的第二大科技图片」(Bill Gates 语)之外,「LLMs as CPUs」应该是我目前认为最贴切也最有启发的比喻了。而我更希望往前再推进一层:如果 LLM 是新的 Linux 呢? 如果你想理解未来十年 AI 的进展会如何拉开大幕,一个非常棒...
Read more
March 31, 2023

如何获得新想法

有人把 Paul Graham 所有文章导入 GPT,捣鼓出一个产品可以基于这些文章回答问题,然后在这个产品里问「好想法可以从哪里来?」。 Paul Graham 看到了答案,表示「答案一般般」并表示这不会是他本人的回答。他还特地写了一小段话(小到大概只要两条推文这么多): “获得新想法的方法是留意反常的事物:什么看起来奇怪、缺失或者有问题?你总是能在日常中发现反常(很多脱口秀都是基于这一点),但寻找它们的最佳地点是在知识的前沿。 知识总是分形生长。从远处看,它的边缘看起来很平滑,但当你学到足够多的知识靠近其中一个边缘时,你会发现它充满了空隙。这些空隙看起来很明显;人们还没有尝试 X 或对 Y 产生疑惑,这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最好的情况下,探索这些空隙会产生全新的...
Read more
March 30, 2023

讨论需要一些慢慢思考

自从团队重新启用 Email 作为主沟通工具,整体感受还是特别棒的。虽然我们在飞书上依旧有大量的交流,但对产品方向的深度思考和决定,大多在 Email 的交流中产生。看了 Jason Fried 的 Don't be a knee-jerk,共鸣的感觉十分强烈。 我其实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信息处理非常快的人,充其量「平均水平」。对于大方向确定,只需要稍微打磨的想法上,我的回应速度可以说还行。尤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料、思考和想法的时候。但凡是某个大议题的开端,我可是经常感到「痛苦」的。即使是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一旦马拉松式地讨论开始后,我依然「气喘吁吁」。无它,就是需要更多时间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独自思考并和我认为能够提供独特洞见的人进行讨...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我心目中好的公司文化价值观

最近在琢磨公司文化价值观,和大家唠唠。 我自己呢,是非常推崇「文化价值观」这件事的。团队不管大小,不管什么阶段,文化价值观都是顶顶重要的事情。毕竟这决定了公司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凝聚。 我对文化价值观是什么样子,大概有以下几条粗略的判断标准: • 在这也行,那也行的时候,进行判断的标准 • 同时是个人行动、团队协作、对外互动的「肌肉记忆」 • 听得明白,也容易检验 但市面上流传广泛的文化价值观案例呢,我老觉得还不够通透。举几个例子: 比如阿里巴巴: •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 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 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 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六脉神剑」说的肯定是「正确的」,但就像很多广告...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理想 L9、AirPods 以及产品经理看世界的角度

首先声明一下,本文不带货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前几天,我一直在追的得到课程《蔡钰·商业参考 2》提到了的理想 L9。我虽然持有了一点点理想汽车的股票,但是完全基于自己对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的考量和对李想这个人非常肤浅的理解。至于理想汽车以及其他任何造车新势力譬如蔚来、小鹏和 Tesla 的车子本身是一点点都不了解的。 原因无他,因为没有驾照,短时间内也没有兴趣考驾照开汽车。 但听了这节课程,我也压抑不住好奇心去看了一下理想汽车发布会的视频。看完的第一感觉竟然是:嘿,我大概挺适合做理想汽车的产品经理的。笑。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没有驾照,短时间内也没有兴趣考驾照开汽车。 蔡钰老师课程里用的词对我而言还是有点大,什么「搬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车友市场,放到了房地产市场和消费电...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什么是团队精神

昨天在看池建强的知识星球时,看到一段模拟采访李诞的话,忽然有点触动。 “李诞:我也类似吧。工作中,总是有一些老问题,被反复讨论。虽然老问题也会有新视角,但有些基本问题,无需再讨论。团队能力得沉淀下来,不断叠加,而不是走一个人,就缺一个角。早期,我在办公室挂过一张海报,上门写着:Be Fucking Professional。我希望团队能变得更专业。小盖:《海贼王》里索隆说,团队精神应该是每个人拼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事情,「我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轮到你。但你要是做不好,我就对你不客气」。只有每个人都拿出这种架势,才能算团队合作。他说的也是专业。专业,是一个人最好的品牌。我喜欢和专业的人合作。李诞:保持专业,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轻看你,才愿意信任你。”...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May what you love be your Dots

今天一个朋友转了一篇文章给我,说她挺羡慕故事的主角。 面试的候选人和我说他是怎么判断自己并不适合去学导演。 巧的是,判断是否热爱的事情都和电影相关。 更巧的是,我的职业生涯的开启也是和电影相关。 朋友转我的那个故事还挺励志的。讲的一个藤校毕业,离开四大,33岁在演艺圈跑龙套的故事。朋友说她关注的是「转行的放弃与坚定和坚持」,因为她缺这个。我挺能理解她的想法,但因为文章里说的影视行业我相对比较熟,反而更多的感受是:这姑娘挺「犟」的。 我大学毕业时,为了逃避就业(本科实在学得太差,通俗点说就是 GPA 惨不忍睹),琢磨着是不是考研。我这么分析的:原专业就别想了,还得考数学;我英语不错应该不复习也能过;政治就是背答案嘛,应该还行;自己还挺文艺的,考个这方面专业的;还不能难...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Don't make me think,很难

我一直觉得微信的产品设计特别好,以至于我在面试时经常问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优化微信的产品,你会优化什么。当对方提出一个点,来回问答逐渐深入的时候,特别可以判断候选人的产品能力。 微信的产品设计当然谈不上完美。这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产品。 但就像这世界上没有欺骗了所有人还不被戳破的谎言一样。 一个产品的好坏,总是需要分用户、分场景去讨论的。 它要么让一群人觉得很完美,要么就是对于所有人来说不难用。 微信作为一个面向 10 亿量级用户的产品,在局部、在特定用户群里、在某些场景下,远谈不上完美。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在我持续高频反复的使用过程中,依然时不时能我拍下大腿,感叹一声「真 tm 厉害!」。甚至单论某些小功能,起初会觉得平平无奇,还会觉得「嘿,如果我来搞,可以...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Elevator in the building

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是一个英语俗语,用来隐喻某件虽然明显却被集体视而不见、不做讨论的事情或者风险,抑或是一种不敢反抗争辩某些明显的问题的集体迷思。 这个其实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找到产品机会点的方法。Stripe(最近几年我的偶像企业)解决的问题就是典型的「Elephant in the room」。只不过在事实上的商业环境中,大象不常见。亦或,并不是通过一己之力就能搬动的大象。 那既然这样,我倒是推荐可以找找「Elevator in the building」。 这个其实是早年对团队进行培训时,反复提及的一个可以锻炼产品感觉(Sense)的方式:去刻意观察生活中极其日常,日常到我们已经忽略的事和行为。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电梯,尤其是每...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从 Porn 开始培养好奇心

前文《产品经理进阶的笨办法》里提到了:理解为什么。要理解为什么除了能有获取正确信息的方式、推演逻辑的思考工具或者框架外,我觉得最重要的起点就是要有好奇心。 有人说好奇心没法培养,这玩意儿是天生的。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消退。 有人会抨击现有的标准化教育扼杀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们只知道标准答案。 也有人会说,这事情家长的锅比较大,从小没有引导、培育。 以上都对,但也不对。至少我觉得好奇心的种子总是深埋在我们的心里,就像当初人类及所有哺乳动物的始祖:在几乎无法存活的环境里,活着,但藏在无人知晓的地底。 具体怎么做呢,我的方法是找到一个你特别特别特别喜欢的事情,然后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七大婶八大姑。我的起点其实是《圣斗士星矢》以及背后的希腊故事。但这个有点年代感了。考虑到...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产品经理进阶的笨办法

今天一个产品评审会,老板花了最后十分钟「教育」了下大家:「为什么你们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出好产品好设计呢?积累不够啊!」。当时竟然有很强烈的共鸣。 我认为世界上是有天才的,当然就会有天才的产品经理。他们对用户的洞察似乎是生而知之,看到的问题总是一针见血,给到的解决方案总是一步到位。 我显然不是这类天才,离天才还远得很。 我也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聪明到一点就透,举一反三。 我会的只有: • 花时间 • 饱和攻击 • 理解为什么 贯彻至今。 记得当时要从编辑(现在应该叫做内容运营)转型为产品,入行无门,连最基本的 PRD 是啥,满网络的找模板,用 Axure 花原型都要折腾好长时间。怎么办呢,就是老老实实地花时间。 买了看了当时能买到的所有和产品经理和设计相关的书(谢天...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用户不需要被「教育」

前同事 DP 早上和我分享了自己负责的产品里的最新进展:一个如何教育用户的环节。当他快速分享完,问我意见,我们的对话如下: 「如果你是用户,你自己觉得兴奋吗?」 「有。」 「我觉得你并没有,因为我在视频里看不见任何激动。」,我如是回答。 「教育用户」这个概念在产品设计中无处不在,甚至是很多产品经理在工作之中无法回避的环节。 需要「教育」用户为什么用我们产品。 需要「教育」用户为什么不要用「友商」的产品。 需要「教育」用户新功能怎么用,甚至新功能在哪里。 …… 但用户真的能被「教育」成功吗? 古典经济学中,人被预设成一个理性动物,但在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比如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人还是感性动物多一点,更容易运用「快系统」进行决策。 你学打篮球是因为身...
Read more
March 29, 2023

好设计,就像一碗好米饭

前阵子给我们团队的设计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分享平时看到的好设计。目的是为了在分享过程中不断磨合团队的「设计品位」,期望在后续的产品 UI 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形成共识。经过了这几周的「品位交换」,我还是发现了一点问题:「新鲜的」设计比较多,「平淡的」设计比较少。 何为「新鲜的」设计?举几个例子: • (似乎)流行的设计语言:譬如有阵子特别流行「新拟物设计(Neumorphism UI)」 • 抓人眼球的细节:数不胜数…… • 新奇的玩法:譬如最近讲究 iOS 桌面小组件的产品多了起来 • 小而美的产品:还是数不胜数…… 这些设计美吗?唔……挺漂亮的,但也就这样了。我觉得这些「新鲜的」设计作为日常养眼,获得片刻静谧,是极好的,但远远谈不上「好设计」。真正的...
Read more
March 28, 2023

团队复利:工作手册

Handbook First 这个概念在之前研究 GitLab 的远程工作方式时发现的。1500+ 的团队竟然能把内部运营的各种方法,能公开的都公开了,连 CEO 的 OKR 都能看到(虽然隐去了具体数字)。 为什么 GitLab 会采取 Handbook First 呢?他们在自己的 Handbook 里还特别加了这一章。下面是局部的截图。 简单概括一下: • Handbook First 一开始花费时间,但长期看对组织成长非常有效 • Handbook 总是最新版本,利于查询,方便其他人提供内容 • Handbook First,而且是公开的 Handbook First,有利于信息透明 那他们的 Handbook 都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原则。有点像 ...
Read more
March 28, 2023

地位即损害

原作:Status as a Disservice, by Nathan Baschez 翻译:imvim 润色:imvim 所有伟大的想法最终都会被滥用。随着「8美元蓝 V 认证,人人有份」 的时代到来,我们似乎已经达到了Eugene Wei 于 2019 年发表的具有开创性的社交网络理论:「地位即服务 」的新低点。 最初的理论非常有意义:人们倾向于寻求获得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而当社交网络能够向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部分用户提供独特的有效途径来赢得地位时,社交网络就会成功。但对数字地位的僵化思考,会导致了无人愿意使用的无聊应用出现(有人记得BitClout吗?) 我担心这种类型的思维会使Twitter退化。 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一种解药的。与其专注于地位的象征,Twi...
Read more
March 27, 2023

地位陷阱

原文链接:https://every.to/no-small-plans/the-status-trap 原文作者:Casey Rosengren 翻译:chatGPT 润色:Vim 当我们的地位受到挑战时,我们的身体会像处于生理危险中一样反应。如果你不学会如何管理这种反应,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地位陷阱」——无休止地追逐地位,试图感到安全和完整。 我自己在经营第一家公司时也经历过这种情况。我们一直在自力更生地发展,一年后,一家竞争对手进入了这个领域并筹集了1000万美元。 这引起了许多不安全感。当时我20多岁,没有真正的主流投资者和我联系过。我们的竞对则由一位前风投人士运营。与他们相比,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就像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或者在经营上做错了些什么一样。...
Read more
November 28, 2022

团队的复利:沟通规范

关于复利,网传最知名的观点大概就是据说是爱因斯坦曾经说的一句话: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当然,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投资的复利,而且我自身并不相信简单的复利公式。简单复利公式的问题不在于本金。问题在于,你想,去哪,找长期的、稳定的、比如,20% 的利率。 今天想聊聊团队复利其中的一种:沟通规范。 最近在很密集地讨论一个版本的设计,设计师习惯性在 Figma 里面铺开了全部的设计,然后邀请团队评论。所以,我打开时看到的是这样的: 我说「哎这个方式不太行,太乱了,也没重点。」 然后快速整了一个 Figma 的模板给设计师, 「按这个来,调整好结构我们再讨论。」 改完之后,讨论非常高效。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团队沟通中,特别容易发生的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话...
Read more
November 11, 2022

社交新可能:建立仪式代替习惯

是时候玩 BeReal 了 注1。到现在你可能已经看到过(当然,更有可能是听到)这个每天会在随机时刻发布的通知。你停下来,花上两分钟拍一张快照(当然可能多拍几次,选张看上去不错的),然后分享给你的朋友。BeReal 这种新奇的操作和我们熟悉的传统社交媒体巨头不同,正在成为目前涌现全新社交媒体形式的代表性产品。 大社交,这是我自己给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 以及 Youtube 这类社交产品归的类。这类大社交产品我统一认为是一种习惯性社交。习惯性社交的产品依赖一个非常大的日常用户基数,常用指标是日活用户,也就是 DAU。用户在产品上花的时间越多,社交平台就越开心。 习惯性社交产品滋长了你的坏习惯,就是那些你控制不了却仍然去做...
Read more
November 8, 2022

重新启用 Email 作为主沟通工具

从上周起,和团队讨论产品的方式开始复古:用 Email 进行讨论。 这几天的践行后的效果,从我个人来说感受特别棒。撇开项目设计、研发、内部管理这些必要的流程之外,单纯就「讨论」这件事来说,用 Email 讨论是目前最适合我们这个小团队的方式:充分表达、高频异步。 Email 是一个特别好的能够充分表达的载体。 • Email 是单向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Email 可以进行「沉浸式表达」。当你新写或回复邮件时,你面对的是一个空白的编辑器(就算有过往的邮件记录,也大部分在视线之外),只有你和你想表达的内容。而 IM 对话里,因为产品形态的天然特点,界面上会涌现新的对话内容,原本撰写的内容会因此调整,还会让自己根据新出现的对话内容临时被迫发起回应。 • Email 是...
Read more
November 5, 2022

你以为的创造力可能只是体力活,但不用怕……

今年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领域大火,似乎一夜之间就各个领域——图像、视频、音频、文字、人物形象——都涌现出几乎开箱即用的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生产产品。在自己亲自试用了若干之后,对其效果叹为观止。 以营销写作生产工具 copy.ai 为例。我试着将想表达的观点输入: 然后 copy.ai 生成的内容如下 基于我输入的信息而生成的内容,在我看来已经足以让人能够沿着这个框架继续创作。我相信,当我想表达的内容拥有更细腻的表达时,最终生成的内容的质量会大幅度提升。但我的惊奇只持续了一小会儿时间,然后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 AI 真的具备创造力了吗? 先转发一段硅发布援引的观点: “生成式 AI 提醒我们,很难做出有关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十年前...
Read more
June 1, 2022

从面试角度看设计师作品集

最近一直在招设计师,看了不少简历以及作品集。入眼的实在很少。 相对于其他职位,我觉得设计师是相对可以减少学校、公司等权重的职位。 一来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从读书开始就接触到非常多的「野生」设计师。 有学工程的业余搞成专业的,也有大学都没读过的(当然,是对方主动选择不读的,她高中毕业托福都接近满分来着)。当然也有科班出身学美术学设计的。但至少从我角度看,在满足互联网设计(UI & Graphic)的层面,个个都显得绰绰有余。 其次,设计师相对可以独立工作,或者说对组织的依赖性不强。所以,是否有过大厂经验并不能绝对加分。况且无论是否身处组织,设计经常都是妥协的产物,所以仅凭 XX 公司 XX 产品的设计是我负责的,并不能和能力高低产生必然的关联。 那设计师如何体现自己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