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

March 29, 2023

理想 L9、AirPods 以及产品经理看世界的角度

首先声明一下,本文不带货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前几天,我一直在追的得到课程《蔡钰·商业参考 2》提到了的理想 L9。我虽然持有了一点点理想汽车的股票,但是完全基于自己对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的考量和对李想这个人非常肤浅的理解。至于理想汽车以及其他任何造车新势力譬如蔚来、小鹏和 Tesla 的车子本身是一点点都不了解的。

原因无他,因为没有驾照,短时间内也没有兴趣考驾照开汽车。

但听了这节课程,我也压抑不住好奇心去看了一下理想汽车发布会的视频。看完的第一感觉竟然是:嘿,我大概挺适合做理想汽车的产品经理的。笑。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没有驾照,短时间内也没有兴趣考驾照开汽车

蔡钰老师课程里用的词对我而言还是有点大,什么「搬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车友市场,放到了房地产市场和消费电子市场上来卖」。我的感受就简单粗暴了许多:外行人视角。说得再精准点:普通人视角,既非专家视角,也非发烧友视角。

专家,在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独到技艺的人。这是我 Google「专家」二字后排在搜索结果顶部的答案。对我而言,开车的人够得上最轻量级的专家称呼。毕竟得通过交规考试、科目一二三四,开车的时候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付来自副驾驶座位上的唠叨,照顾后排乘客,同时在路上碰到神经病时还得压抑自己的心情不要让路怒症爆发,同时战战兢兢地面对交警。

所以,我对开车十分抗拒。一方面我有着上车就能睡觉的天赋,想来开车就是风险极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睡着,车上的时间干点啥不好,为啥要盯着路面盯着仪表盘呢?所以当 Uber、滴滴兴起,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被拯救了。况且,车子实在是价值流失巨快的资产。

另一方面,我也不是车的发烧友,至少不是四轮车的发烧友,反倒是对自行车有着更多偏爱。以前看到各种车的杂志、论坛、发烧友们讨论着我听不懂的名词,自己完全没有任何代入感。A 点到 B 点而已诶,需要这么复杂吗?跑车,So What?没听说这句话吗:「尽量不要开跑车,特别是两个位子的。因为很有可能,最后晚上陪你回家的,是个代驾!这可能就是你开跑车的代价。」。笑。

AirPods 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初 AirPods 刚问世,虽然马上买入的原因完全是本人是忠实的果粉。但当时不可否认,尝新的因素远远大过「这东西好用」。但当打开 AirPods,看到手机屏幕上的呼应,已经没有耳线缠绕的困扰时,我彻底折服了,并在朋友圈大声呼喊:「苹果有一个革命性产品!」。要知道我可以算是一个资深音乐爱好者,虽然不是器材党,但对音质也有着自以为是的追求。当我开始习惯 AirPods 时,什么铁三角、什么森海塞尔、什么头戴式、什么「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就都成了浮云。在方便性上完胜我对音质的需要。

以上,我觉得应该就是一个产品经理/设计师,尤其是面向普通人做产品的产品经理/设计师应有的看世界的视角。蔡钰的这节课程里让我在路上听课没忍住暗喊了「卧槽」的是这么一段内容:

640.jpeg


产品经理界里奉为圭臬的一句话:「如果当初让我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就这样被拆解了。有多少人在学到这句话的时候重点放在了:「如果当初我去问……只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上面。又有多少人能够敏锐地问一句:顾客是谁?我当天就和团队的产品经理分享了这句话,然后强调:以后不要泛泛地用「顾客」、「用户」、「客户」这种标签类的词语,请具体描述他们是谁。

「多少好答案久藏于世,苦等一个好问题」。很多好想法、好创意,就是被好问题推导出来的,而提出好问题的基础就是我们不要回避傻问题。所谓「一秒变傻瓜」的能力,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如果实在不能一步到位,我们就把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观点,逐字逐词拆开来看一遍,正方向问一遍,反方向再问一遍。

「如果当初让我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 顾客?骑马的?赶马的?养马的?
  • 更快?更多?更壮?更稳?
  • 马?马车?

祝大家都能问出好问题。

PS:外行人视角很好,但对行业还是要有敬畏之心。多少人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最后都是丢盔卸甲的。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傲慢与偏见的时刻。像一个学生一样尊敬老师,又像一个学生一样去提问。这大概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