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利,网传最知名的观点大概就是据说是爱因斯坦曾经说的一句话: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当然,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投资的复利,而且我自身并不相信简单的复利公式。简单复利公式的问题不在于本金。问题在于,你想,去哪,找长期的、稳定的、比如,20% 的利率。

当然,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投资的复利,而且我自身并不相信简单的复利公式。简单复利公式的问题不在于本金。问题在于,你想,去哪,找长期的、稳定的、比如,20% 的利率。
今天想聊聊团队复利其中的一种:沟通规范。
然后快速整了一个 Figma 的模板给设计师,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团队沟通中,特别容易发生的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话」。上面的设计文件的例子就很明显,设计师自己认为当时的形式是能最充分表达自己设计思路的形式,有框架、有页面、有版式、有案例,但站在要参与讨论的人角度来说,整个设计文件就显得特别凌乱,注意力不知道往哪里放。我们经常把用户体验放在嘴边,但在内部沟通中却忘记了我们工作的直接用户的体验。
团队不需要总是统一思想,有充足的多样性总体来说对创新是加分的。但沟通的形式我认为不应该百花齐放,各说各的。虽然不用形成什么模板(PPT 模板啥的我觉得花里胡哨没啥大用),但在协作交付物的表达方式、阐释结构上形成一致性,我认为非常重要。譬如还是上述的设计讨论的案例,我们就形成了以下一些共识:
- 每个版本一个文件,按流程、模块、功能尽可能形成小闭环的展示结构
- 在指定页面里讨论页面相关的内容,避免「在 A 功能上,提出 B 功能的意见」
- 先讨论信息结构,再讨论关键交互,最后讨论视觉元素
- 不同意见不能只有一个「不同意」,需要阐释前因后果
- 每次版本结束,总结一份最新设计全景,保证总是能找到最新版本的设计师怎样的,即 Live Design Document(其实我还要求有 Live PRD)。
以上共识建立之后,团队沟通,至少是团队在设计上的沟通,至少不会再在「看不懂」、「太乱了」这个层次消耗无谓的精力。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队的复利。
每一次的成果都能在前一次的成果上开展。就像欧洲人「再发明」瓷器是因为每一步改进都是有根据的,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用科学式的进步方式,得以后来居上。如果只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拉扯相互的精力,或者一味追求快速而不注重积累、总结,就容易发生「狗熊掰棒子」式的原地踏步。
我一直喜欢在团队内说: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
慢,不是指做事拖拉,而是多花一点额外的时间进行总结,去除些摩擦,固化些好的做法。重要的是系统,系统调整得顺滑,才就真的能快起来。这样的进步就是可持续性的,不断叠加的,随着时间推移,就能体现出真正的速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