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

March 29, 2023

什么是团队精神

昨天在看池建强的知识星球时,看到一段模拟采访李诞的话,忽然有点触动。

李诞:我也类似吧。工作中,总是有一些老问题,被反复讨论。虽然老问题也会有新视角,但有些基本问题,无需再讨论。团队能力得沉淀下来,不断叠加,而不是走一个人,就缺一个角。早期,我在办公室挂过一张海报,上门写着:Be Fucking Professional。我希望团队能变得更专业。小盖:《海贼王》里索隆说,团队精神应该是每个人拼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事情,「我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轮到你。但你要是做不好,我就对你不客气」。只有每个人都拿出这种架势,才能算团队合作。他说的也是专业。专业,是一个人最好的品牌。我喜欢和专业的人合作。李诞:保持专业,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轻看你,才愿意信任你。

特意找到这段动画片段,看了好几遍。

最近反复听了好几遍得到上面华杉的几门课程,尤其是《跟华杉学儒家思想》。先不谈课程的深度和高度(这事讨论起来就没完了),只论「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值高分。比如讲「明明德」的时候,他做了以下阐释和实践:

因此,明明德,首先不是你去做好事,而是强调擦干净,不要做坏事。或者说,你不小心做了坏事,也要及时改正错误。根据明明德这条纲领,我在思考华与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时就定了九个字: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
华杉·《跟华杉学儒家思想》

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如此朴实,但真正能做到又非常困难。

说回团队精神,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之前也看了不少管理方面的书,了解了不少关于团队合作的「知识」,但自己的实践不算太成功。有时候还会急:你们怎么没一点团队精神!说好的往前踏出一步呢?!现在看来问题全在我自己,把东西学歪了,把团队精神误解成:让别人帮我做事。说得再直白点,就是觉得别人应该帮我擦屁股。真是谬天下之大误咯。

今天也和同事分享了这个观点,先粗粗总结了团队精神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把自己分内事做漂亮。
也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担起来,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把事情搞定。就像一个篮球队,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控球后卫,就应该把队伍盘活;投手,拿到空位机会就应该果断出手;防守大闸,挡拆、篮板、协防那就是分内的事情。如果控卫丢球,射手打铁,防守大闸梦游,那挨骂、被交易甚至买断开除都是活该。如果自己不能尽心把自己的事做到位,那团队合作就无从谈起。

第二层,把团队成员服务到位。
把自己的那摊事情搞漂亮,就可以要求团队其他成员了?并不是。这一层,依然还是从自己出发去服务别人。就我自己的领域来说,这意思就是:产品经理别老想着开发帮你擦屁股,多想想怎么把需求和设计、开发、运营、市场、销售解释清楚,最好来一套「Why-How-What」和「给学龄前儿童讲数学」的组合拳。答应周二移交,就别拖到周三,最好都不要晚过周二中午。做到这些,我觉得这第二层的团队精神就差不多了。

第三层,用自己的专业启发他人。
这一层依然不是要求别人,也不是让你帮别人做事。专业的事还是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让达到第一层的专业人士来做。那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启发。一个团队,每个人专业不同、经历不同、视角不同,这种多样性是让团队得以不断向前的重要原因。但是很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到「多样性」的好处,常常因为分工不同、职位高低、权威性种种考量,不能直面自己的内心,说出那个如鲠在喉的问题。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我总是怀着时常矛盾但大体上是谦虚的态度和所谓「非产品专业人士」讨论产品,征询他们的想法。尤其是销售、客服以及非业内人士的亲朋好友。如果说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没有波澜,那是百分百不可能。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总是会把自己的产品当作自己耗费巨大精力的作品来看待。如果有人挑战了它,那我的本能就是「抗拒」。但事实总是很残酷,那些个被直截了当指出的问题,大多数时候真的是问题。而这些在他们视角下看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就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启发。

所以你看,团队精神根本就不是说团队的,是在说自己呐。

PS:其实做产品碰到「挑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里强烈推荐「村上春树改小说」大法:

…… 若问我是否囫囵吞枣,人家说什么我都全部接受,其实也未必。毕竟我刚呕心沥血地写完一部长篇小说,虽说经过养护多少冷却下来,但脑袋里还充满热血呢,一听到批判的话,不免就怒上心头,还会感情用事,甚至可能发生激烈的争吵。编辑毕竟是外人,不可能当面恶语相加,因此这方面或许可以说是家人的有利之处。我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但在这个阶段,有时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感情用事起来。或许,有时候也需要向外宣泄一下感情。
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六章

她的批评,有些让我觉得“的确如此”,“说不定还真是这样”。有时候要花上几天才能达成这样的认识。也有些让我觉得“不对,岂有此理,还是我的想法才对”。不过在这样“引进第三者”的过程中,我有一条独门规则,那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修改”。即便不能接受那种批判,但只要人家提出了意见,我就会把那个地方从头改写一遍。不同意那意见时,我甚至 还往与对方的忠告完全相反的方向改写。
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六章

方向姑且不论,定下心来修改的那几处,再试着重读一遍,差不多每次都发现改得好过从前。我觉得,读过的人对某个部分提出什么意见时,且不管那意见的方向如何,那个部分往往当真隐含着某些问题。就是说,小说那一处的情节发展多少有些疙疙瘩瘩,而我的工作就是要除去那些疙疙瘩瘩的地方。至于用什么方法去除,则由作家自行决定。就算心想“这里写得很完美呀,没必要改动”,也要默默在桌前坐下,无论如何做些修改。因为文章“写得很完美”这种事,实际上绝无可能。
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六章

这次的修改不必从头开始循序推进,而是针对有问题和受到批评的部分集中修改。然后请她将改过的部分重看一遍,重新讨论,如有必要再作修改。之后再请她重读,如果仍然有不满之处,再进一步修改。这样大致完成后,再从头修改,加以调整,确认整体的情节展开。如果对种种地方作了细微改动,导致整体的基调出现紊乱的话,便进行修正,此后才正式将稿件交给编辑审读。到了这个时间,大脑的过热状态已经得到一定的消解,也能冷静客观地应对编辑的反应了。
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