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总有两种人。
一种人,工作十年,仿佛只是把第一年的经验,机械地重复了九次。另一种人,入行两年,却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手,总能精准地绕开那些显而易见的坑。
区别在哪?是智商、学历,还是所谓的“运气”?
都不是。真正的分野,藏在一个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几乎从未正视过的东西里——失败。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向成功学习”,市面上堆满了成功人士的传记和语录,仿佛只要复制他们的路径,就能抵达光辉的彼岸。但这恰恰是我们认知里,最昂贵、也最自欺欺人的一个错误。
为什么?因为每一个成功,都是一个由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团队和一连串偶然共同炮制出的“孤品”,根本无法复制。你学马云,但你没有他的十八罗汉和那个时代的电商真空。你学乔布斯,但你没有他那种扭曲现实的力场和苹果当时的绝境。
模仿成功,就像拿着一张中过奖的彩票号码,去买下一期的彩票,本质上是一种刻舟求剑。
那么,真正的成长杠杆在哪里?
答案很简单,却违背直觉:停止迷信成功,开始虔诚地研究失败。
成功的路径有千万条,条条不同;但把事情搞砸的坑,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傲慢、偏见、信息不足、路径依赖、沟通不畅……这些才是职场中的“万有引力”,无时无刻不在把我们向下拉。
而“复盘”,就是对抗这种引力的唯一工具。
别把复盘想成是项目结束后那场枯燥的总结会。真正的复盘,是一场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是你一个人的“认知健身房”。它不是为了追责,更不是为了自我安慰,而是为了从每一个错误——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你看到的别人的——之中,榨取出最宝贵的认知养分。
那些被浪费掉的错误,才是职场里最可惜的成本。它们是免费的思维素材,你视而不见,就等于亲手把成长的机会拱手让人。久而久之,你的工作年限在增长,但你的认知密度,却还停留在原地。
而复盘的关键,只有两个字:理性。
这种理性,不是让你冷冰冰地批评谁,而是要你绝对诚实地解剖“决策过程”本身。
最常见的复盘误区,就是轻易地开启“上帝视角”——“如果当时是我,我肯定不会这么干。” 这种假设毫无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决策者当时所面临的信息局限和压力。
真正有效的复盘,是把自己代入到当事人的“信息茧房”里去推演:
- • 第一步:信息对齐。 问自己:“如果我只掌握了他当时所知的信息,而不是事后诸葛亮,我会做出比他更好的选择吗?”
- • 第二步:寻找变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接着问:“那么,要做出更好的决策,我比他当时还缺少哪些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可能被获取吗?通过什么渠道?”
- • 第三步:构建模型。 最后,把这个过程模型化:“未来在类似的局面发生时,我如何能系统性地确保自己,可以比这次更早、更全面地掌握决策所需的信息,从而做出更优的判断?”
你看,这套流程下来,就不是一句简单的“他太蠢了”或者“我更聪明”,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认知升级。你训练的不是“事后评价”的能力,而是“事前布局”和“事中决策”的能力。
这种思维训练,远比你看十本成功学宝典要有用得多。因为你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动态的“避坑地图”。每一次复盘,都是在地图上点亮一个危险区域,久而久之,你的行动路径自然会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高效。
别再只盯着那些光鲜的“最佳实践”,那很可能是下一个幸存者偏差。去关注那些被搞砸的项目,被忽略的细节,和那些“本可以更好”的瞬间吧。
Xiaowen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