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组织架构,看懂一个企业。
科技部门的组织架构通常有两种模式(或者方向):产品导向和职能导向。这不仅仅是一个架构图的差异,而是企业灵魂的写照,很多时候也是行业差异的具象。
产品导向的组织架构:贴近业务,快速响应
产品导向的组织架构,一般指的是科技职能实现回报往上,会出现业务职能或者事业部负责人。科技部门的职责在整个企业里以矩阵式混合管理。
产品导向的组织架构的目标和效果很好理解:想象一下,当科技团队直接对业务负责时会发生什么?
- 决策链更短,响应更快
- KPI直接与业务成果挂钩
- 技术方案会更倾向于务实而非完美
因此,产品导向的科技组织架构的企业,往往重业务发展和创新,重效率多一些。
例子:
CEO | |--CTO(技术战略/标准/中台) | |--产品A(含技术/产品/运营) |--产品B(含技术/产品/运营) |--产品C(含技术/产品/运营)
职能导向的组织架构:稳定性与规范性的守护者
职能导向型架构通常出现在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之后,当技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超过了业务创新时,企业就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架构。在这种结构下,技术团队更像是企业的"免疫系统",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甚至需要守住部分企业和行业监管所需要的「底线」。
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金融,制造等其他实体行业)都会选择这样的组织架构,核心原因是,传统企业科技部门的定位往往是「赋能业务」,而非「驱动业务」,一般行业或者监管(如金融监管)会对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相对更保守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科技部门需要有更「独立」的声音,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不妥协业务」。
CEO | |--CTO | |--开发组A | |--开发组B | |--开发组C | |--产品部门---(产品组A/B/C) |--运营部门---(运营组A/B/C)
现实世界要复杂的多
以上,只是简化版的组织架构设计的两种方向。
现实生活里,因为行业,业务的结构更特殊,利益和治理需要甚至人才的特征的不同,会有大量更复杂的组织架构设计出现。比如拼多多的双 CEO,比如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演进出的职能和事业线混合等等。即使是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不断的进行演进和变化,所以组织架构是企业生命的具体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无论组织架构形态如何,组织架构代表的,都是当前企业的「魂魄」,背后体现的企业的「价值导向」和「治理逻辑」——嗯,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是,体现企业的「赏罚范围」和「利益热区」,从打工的角度……如果看不懂组织架构,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最有效的发挥呢?
另外,在微观一些的层面,研发,测试,运维,这些关键职能是如何组织的,汇报线如何,也会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企业和团队管理的底层逻辑。这些部分我会放到管理相关的话题里细聊。
身在此山中的各位,一定一定一定需要看清庐山全貌才行啊。
附上一个网红梗图,虽然是梗图,但你绝对可以在每个企业的局部找到这些影子:
来日方长,下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