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办公室里,是不是总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是“救火队员”。他永远在奔跑,永远在回复“收到”,电脑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利贴。领导夸他勤奋,同事赞他靠谱。他的忙碌,是整个部门都能看到的勋章。
另一种是“隐形人”。他似乎总在喝茶、聊天,准点下班,很少看到他焦头烂额的样子。但每次到了关键项目,他的意见总能一锤定音;每次出现棘手问题,他三言两语就能指出症结。
我们下意识地觉得,前者是好员工。但我们明明知道,更应成为后者。
我们从小被教育“多劳多得”,但为什么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撬动了最大的价值?
悖论就此产生:我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们痴迷于完成(Done)任务,把待办事项一个个划掉,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但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幻觉。因为“完成”只是一个动作,它指向过去,代表着你消耗了时间。而真正应该追求的是“搞定”(Get it Done)。“搞定”是一种结果,它指向未来,代表着你创造了价值。
大部分企业内的岗位,都对应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和认知:
- 1完成任务(Task): 你是指令的执行者。领导让你做什么,你做什么。你像一只精密的“手”,被动地响应大脑的指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的执行效率。
- 解决问题(Problem): 你是流程的优化者。你发现任务执行中有障碍,并主动清除它。你从“手”进化成了“修复工具”,开始拥有了局部的主动性。
- 达到目标(Goal): 你是目标的管理者。你不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你拥有了“小脑”,开始对局部战役的胜利负责。
- 实现战略(Strategy): 你是价值的创造者。你思考的是,“我们的目标,在公司的整个版图里,处于什么位置?”“它如何与其它业务联动,共同推高公司的天花板?”。此刻,你在脑海里安装了一个“微缩版的CEO”,开始与公司共振。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第一和第二个图层里打转,用“我很忙”来作为自己价值的唯一证明。而真正拉开差距的,恰恰是从第三个图层开始的跃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跃迁?答案并不复杂:停止低头看你的任务清单,开始抬头看你老板的工作。
这听起来有些冒犯,但却是性价比最高的成长方式。别误会,这不是让你去越俎代庖或向上谄媚,而是让你在认知上“扮演”你的老板。去思考:他每天在为什么事烦恼?他在向他的上级汇报什么?他眼里的“好结果”和我眼里的,有什么不同?
当你能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时,再向上一级——你老板的老板。他关注的又是什么?是市场份额,是利润增长,还是技术壁垒?
一路向上,直到CEO。
这个过程,就像在一个复杂的迷宫里,你从第一人称视角,切换到了上帝视角的地图。你手头的每一件琐碎任务,瞬间就有了它在整张地图上的坐标。你会惊讶地发现,过去你认为“重要且紧急”的很多事,在战略图层上,可能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像素点。而那些你从未关注过的,却可能是驱动整个齿轮组转动的关键。
这种持续的宏观思维训练,会赋予你一种近乎“预知”的能力。 你能提前规避那些注定是无用功的弯路,你的每一次沟通都能精准地切中要害,因为你说的,是对方正在思考的。
到那时你就会明白,“多想”,是为了“少做”。那些精准的、一击即中的“少做”,胜过无数次漫无目的的“多做”。
你的价值不再由你的工作时长来定义,而是由你的认知深度来决定。
于是,你才能成为一边摸鱼,一边被称赞的那个人。
Xiaowen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