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不舒服」的人。
舒适区的本质比你想的更原始
在人类大脑深处,有一套比甲骨文更古老的「点赞系统」——人们在自己觉得安全的环境或者心理状态下,会完全不自驱的分泌多巴胺。这是对「确定性」的奖励,这种隐藏的对「安全感」的偏好,即便在星巴克选择常喝的拿铁而非新品特调,仍能激活身体里相同的奖赏回路。
舒适区是生理性的,不是心理性的。
职场舒适区比你想的更隐蔽
职场里的舒适区,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隐蔽一些——并不是你一直在努力,你就不在舒适区内了。
- 流程依赖的舒适:大部分打工人,都是某一些流程中的一环。你做的越出色,越熟练,岗位绩效越好,和你是否更有竞争力完全不一定是一回事。
- 人设固定的舒适:如果你在厂里的定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可以太多次的听到别人称呼你「老师」「大神」,你会下意识的不断精进自己本领域的知识来巩固自己「专家」的定位和形象。嗯,有可能你精进的,和你的竞争力也没啥关系。
- 虚荣和成就舒适:你可能绩效好,你可能 KPI 完成的好,你在厂里可能看起来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了。嗯,这种「优秀」和更客观视角上你的竞争力,也可能不是一回事哟。
你一定看到过一时绩效不好的同事,跳槽以后或者创业以后特别成功的吧?你是归结于他的运气,还是你其实没有看到他完整的竞争力图谱?他也许只是自己的能力图谱在这家企业里,不足以碾压各种不利因素获得好的绩效,但他放到真空环境里,也许其实比你强很多。
突破舒适区比你想的更简单
以下,是我针对自己,永远保持自己在任何时间上至少有一些「不舒适」的办法。
- 降维工作:永远保持一线工作的能力,手要脏。
- 放弃熟练:如果一件事自己用即有的办法已经很熟练了,换个思路,换个办法,甚至换个工具。
- 走出边界:去主动选择自己不喜欢和习惯的事;演讲,分享,管理,等等。
- 跨领域训练:逼迫去学和你合作的其他部门同事的知识和技能,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目标。由近到远:比如都是技术部,开发学学测试学学 SRE,学学基础设施;远的,学运营,财务,风控等。
- 找差评:职场里,阴阳怪气很容易,但真正对自己的差评确很难听到,而自己很多时候也不爱听。克服偏好,找差评,这比周围全是表扬的声音有用太多了。
- 让自己换岗,给团队下属轮岗:很多大企业甚至有轮岗机制,这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关键步骤。
不在舒适区比你想的更有价值
任何的不舒适,都是自己某一方面的进步。
上述突破舒适区的路子里,最直接有效的,当然是「做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只要有机会,只要公司给机会,就一定要冲上去,千万不要觉得「这不是我的职业定位」而拒绝(我当年也这么傻过)。
没有人有职业定位,成功的职业规划就是:「全能」。
只要不在舒适区,你就一定在进步,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其实都一样。
最近流行说「长期主义」。
所谓的「长期主义」,可不是让你长期做某个自己很舒适的事儿啊;相反,你如果真的能「长期不舒适」,你就一定能「长期很牛逼」。
说起来,工作将近二十年了,我可从来没有让自己舒适过。